“一只麻雀”,美国人说我们新一代战机的雷达反射信号就这么大。刚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,我还以为是翻译软件出了什么岔子,这种比喻听起来太不真实了,像是在讲科幻故事。可这偏偏是美国知名军事媒体自己白纸黑字写出来的,他们引用了我们官方媒体的信息,然后得出了一个让他们自己都觉得悲观的结论。
这就很有意思了,过去我们有点什么新东西,总是藏着掖着,外界只能靠猜。现在倒好,我们主动把一些核心参数递出去,反倒是把对手给整不会了。美国人心里明镜似的,F-22“猛禽”虽然名字听起来霸气,但那毕竟是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底子。那个年代的设计师,再天才也想不到三十多年后,材料技术和制造工艺能进化到什么地步。
F-22那标志性的加莱特进气道,在当年是顶尖水平,可现在看,结构太复杂,天生就带着一些容易反射雷达波的“死角”,尤其是机身两侧那两个明显的缺口,简直是在告诉对手“我在这里”。这些年部署下来,风吹日晒,机身上的隐身涂层开裂、蒙皮接缝磨损的照片到处都是,这让它本就不富裕的隐身性能更是雪上加霜。
再看我们的歼35,完全是另一回事。它的设计思路很明确,就是利用后发优势,把前辈们趟过的坑都填上。那个被称为DSI的进气道,用一个巧妙的鼓包取代了复杂的结构,简洁又高效,把雷达波都散射到无关紧要的方向去。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超越,更是一种设计哲学上的迭代。
所以美国媒体才会说,近30年的技术鸿沟是决定性的。这话听着客气,其实充满了无奈。他们看着歼35的菱形机头、倾斜双垂尾,这些经典隐身设计元素,会发现轮廓上和F-35有点像,但细究起来,我们的处理方式显然更精进。更大的机体尺寸,意味着能带更多的油,飞得更远。更关键的是,它那个一体式的大弹仓,不像F-35那样因为要迁就垂直起降发动机,搞得空间支离破碎。这意味着歼35不仅能塞进我们的主力空空导弹,甚至还能挂载那些大家伙,比如对地对海的攻击弹药,甚至是高超音速导弹。
真正让他们坐立不安的,恐怕还是雷达。歼35一问世就用上了新一代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,据说T/R组件数量超过2400个,这比我们早期批次的歼20都要领先一代。这是什么概念?就是说,在超视距空战中,我能先看到你,先锁定你,而你可能还一无所知。这直接颠覆了过去的游戏规则。逼得美军不得不赶紧给自己的F-35排队升级新的APG-85雷达。
过去,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,我们的歼20和歼35,是在模仿美国F-22和F-35的“高低搭配”。但现在看来,我们的路子要野得多。歼20负责踹门,猎杀对方预警机这种高价值目标,这个没问题。但歼35并不是F-35那种为了兼顾三军需求而牺牲了大量空战性能的“水桶机”。它在拥有强大对地对海能力的同时,保留了顶级的空战格斗潜力。
这次我们选择主动公开一些核心机密,和以往那种守口如瓶的风格形成了巨大反差。一方面当然是自信了,手里的牌越来越好,也就不怕亮给别人看。另一方面,或许也是一种宣传策略的转变,通过适当展示肌肉,不仅能震慑对手,可能也在为将来的外销铺路。
所以说,这已经不单单是一架飞机性能的较量了。这背后是整个航空工业体系,是几十年技术积累的厚积薄发。当隐身性能的代差、雷达技术的代差都摆在桌面上的时候,空中战场的平衡,可能真的要被重新改写了。不知道那些曾经驾驶F-22的王牌飞行员们,现在看着这些数据对比,心里会是什么滋味?
老财牛配资,全国十大配资平台,炒股配资开户识必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